4月的Eureka
近期有朋友来坡出差,趁着周末有空就安排了暴晒徒步川菜之旅。顺带介绍了一路风景和交流了自己近段时间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感悟。这篇文章记录一下生活的痕迹和触动自己的点。
灵光一现
文章题目是借用阿基米德的经典故事。当他发现浮力定理时候,惊呼的一个词语,很像中文的灵光一现的味道。
朋友很爱看书,沟通时候会引用许多名著和认知方面的知识,我们在交流的时候,首先说到的就是如何选书。选书是读好书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这个时候一般会去看大佬推荐,或者被排行榜左右。当自己有了一箩筐后,后面的故事大概就是:选了一本感觉枯燥,看了一眼题目认为鸡汤,翻了几页没坚持下去。
如果看不下去,或者非常痛苦,那么可能和你当前的水平不匹配,这种硬着头皮继续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不过参考“吃苦文化”有些人会把受虐当做成长,将此类坚持当作自我感动。水文书籍则是相反,没有新观点,只是不断刺激你的情绪,放大欲望引导自己意淫。我在写的时候会很尽力避免用“没用”,“没意义”这两个词语,一来我没有觉得什么东西是真正没用的,此时没用可能以后有用,你的眼睛看不到可能有人能看到,二来或者这个词的语意范围太广了,我想用它的部分子集但是想不出来, 如果直接说反而引起更大的误解,干脆不用。
那什么状态是一个好状态呢? Eureka 😁 看到一个点解决了自己之前的问题,触动到自己,引发了些许🤔,那一刻会有喷涌的颅内高潮让人通畅通透。那刻那段文字会引发你,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或者把自己想通的一部分道理/方法和文字联系起来,读出有人懂你的味道。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以前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直都是不同人对同一个人物形象有不同的幻想,不同人口味不一样。现在联系到读书这个事情上,读书就是读自己,每个人都是从自己过往中找到和每段文字的联系,哈姆雷特就是自己。是自己的Eureka
期望之后可以在阅读中找到自己,多来几次Eureka
你这个层级解决不了,需要提升自己
这个是以前老板的话,朋友强调又反复说了次,还没感触~~~
TODO
谨慎对待自己的看法与保有的偏见
对书存有偏见?对人存有偏见?
当然你自己不可能这么说自己有偏见,但是世界纷繁复杂谁又能面面俱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用现在的心境/视角来看过去的某时刻的问题或者那刻的想法,会有一种没必要,或者觉得自己当时想太简单的感觉。记得上学时候有段时间看电影很上瘾,然后从豆瓣Top250,IMDB上面找看着顺眼的看,局限于当时的经历很多东西看不太懂,只是图一个乐。
很多时候会对片中的故事觉得太刻意,有人这么傻?时隔一些年偶然间再看,反而容易对剧中情节,人物的性格缺点惋惜、动情。
同理,看一些📖,偶尔也喜欢喷这个不行那个不对,后来自己写几篇博客,虽然很少有5000字的,但是能深刻感受到想要记录一些东西并说清楚不好好组织下语言,乱写一通是非常痛苦,也没法看的。但凡能几百页认真写出来的书,基本都会充满了高密度的思考。
以事为核心,降低 ego, credit 在心中
这个也很有意思,此处的 ego 指的是自我,更像是自我保护机制。
尤其是面对变化,我们评价这个变化的影响,下意识都是对我是否有利,是否会有人争夺成果。反而会降低对于我们团队是否更好完成目标的考量。这种情况下如果把握不准会出现1+1 < 2
的情况,出现内耗,这里内耗不仅是自己内心,也有团队的内耗。
这个说起来容易,真正践行确实有难度,毕竟摘桃子和claim别人的工作要比自己哼哧哼哧干容易得多,再加上抢地盘这种存量博弈,姑且把这个看作一个指引方向吧(现在的水平是这样理解2023.4.16)
成长思维
这个视角转换之前自己也基本完成了,不过我感觉没有听透彻朋友的意思。我的理解就是动态发展看事物,保有一颗积极的心,对遇到的苦难并非寻找固有原因来解释自己不行,而是判断是否重要再开放心态去学习去达到。
这种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听了别人弹乐器,很羡慕,看了别人做高难度动作,很惊叹,读了别人的成功故事,很羡慕。然后找理由说他有天分,父母有付出,童子功,很聪明,自己水平就这样,算了。成长思维是说面对这种情况,开放心态去看自己的需求,真想做就日拱一卒不断接近,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都是方法
,人很容易高估困难,实际去一点点做,反而会超过你预期的时间达成目标。
leverage
leverage everything,这个很有道理,大意是说不要把工作当作为老板工作,而是看作自我成长需要什么把老板以及周边看作自己的资源为了自己目标而去完成。 不过还没有什么深刻感受联系不起来。They work for you.
记一个TODO
候选阅读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纳瓦尔宝典
- 跨越不可能
- 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