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LLM威胁的打工人

从去年底chatgpt火爆登场,diffusion 美女图片生成以假乱真,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朋友圈刷屏,各个领域的朋友尤其是NLP/CV都说自己没啥价值了,不需要trick和训模型直接调prompt就行,前后端朋友说自动生成代码自己校验一下真香。然后配合各个公众号宣传各种工作要被替代,真真切切的职业危机焦虑情绪蔓延到各行各业。
朋友们戏称工科终点是码农,码农终点是厨师。(应该是体制~)

由于工作原因,最近要出一个能落地在自身业务场景的LLM方案,于是调研了一下这两年搞gpt和llm研究者提出的各种概念,emergency,chain of thought, instruct prompt,in context learning,以及最夸张有人研究基于此的dsp了…. 一直做业务,业界这个方向关注很少没想到有这么多新东西。鉴于LLM展现如此强大的能力,我再试用翻译和润色功能后,也确实认为这两个行业确实会被抢掉非常多需求,以前被谷歌百度翻译抢走的份额被LLM拿掉,高端严肃垂直的场景的人们应该影响不大,反而会提升很多效率。

那究竟什么类型的工作和人群最受影响呢,我自己也瞎想想。

语言模型是什么?

LLM全称是 large language model ,大规模语言模型,通俗说就是参数非常大(100 billion+),能够说人话的模型。说人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句子通顺,一个是有逻辑不会答非所问。现在训练模型的方式就是喂 trillion 规模的数据,监督信号为预测下一个词确实为文本的词,同时配合一部分RL人工打分模型学会哪个更好。
简而言之,LLM就是一个学会了如何预测说话时候下一个词的模型。逻辑能力并不是显著建模而是蕴含在喂的数据和RL监督信号中。
由此可见和我们理解的强人工智能自我意识,可解释行为还是有一定距离。(可解释显性建模逻辑是必要么?)

语言又是什么?

语言是抽象化的符号,是思维的载体。我们的思考交流都是基于语言这个抽象化的符号(太伟大了~~~),符号化可以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用一套符号,装进自己的心里。

这种特殊的抽象化符号,把人类两种世界连接起来,在梁桥的一端是绝对个人化的、多样而丰富的内心体验,就像在餐桌前喝牛奶的一岁孩子,这一刻她的主观世界里,有人类最原始的、非语言的无限体验(这些体验和情绪、身体感觉、内部感觉有关,无法用语言清晰指代);在桥梁的另一端,是抽象化的、普遍共识的、能够在人际共同分享的体验——这个好喝的东西,可以用“奶”这个发音来指代。

同时我们会把现实世界的实体和抽象中的概念用语言来作为载体呈现和实例化。比如说到蛇,你立刻就会后背发凉,其实现在并不存在你周边但一个语言词汇不仅传递了客观实体蛇,还传递了情绪,传递了蛇很危险的知识。

为什么抽象层次中间的最受威胁

上层抽象

大佬们的世界我不懂,但我听闻过大佬的故事,见过大佬们的成果。
乔布斯发明了苹果手机,这是什么?这是创造需求。马云开创了阿里巴巴开启了电商,然后创造了无数的概念。老板领导们挖坑规划,补充市场空白。

大佬们是挖坑型选手,指引方向了。大概归归类是属于
– 创造需求
– 发现需求
– 创造概念
– 定义问题
这都是全新的东西,LLM目前构建方式是学习已有知识,这种开新的工作更多是利用LLM而不是被替代。
所以LLM对于工作内容偏开新坑的人来说,是提升生产力的工作。
PS: 开新不等于创作,或者说是最高级别的创作。

偏低抽象

我们经常讲的一些蓝领工作,偏体力和实操的工作通俗来看抽象层次不高,因为抽象就是面对看不到的东西,概念到概念,同时体力劳动没有被形式化定义特别清晰,对应到自然语言描述也没有那么精准,现实中更多的是眼耳口手多感官调用起来做事,这种情况让现阶段LLM无法突破。

中层抽象

对应到千千万万白领打工人,包括程序员,公务员等规则性强的工作,都是书山文海,大部分工作早已被形式化定义,海量语料供给给LLM学习,这种情况下,看似人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但是已经标准化、形式化的抽象能力,这部分被LLM替代危机感是最强的

简单的划分非常粗糙,实际工作中细分会很多,一个人会面对不同层级抽象的实际问题,比如复制粘贴、构建系统、定义规范、协同配合 等等具体工作内容会对应到同一个人,实际上模型能力会 让被日常工作束缚的人解放,依赖日常工作的人淘汰

闲扯

打工人打工魂,虽然被干掉是注定的,那么还是提升下自己拉长这个过程,自己的价值提升一个方向就是多专注垂直领域,增强对行业的认识(大模型没有你们行业数据也是门外汉,如果有又通用又专业的模型那也太违背自然规律了吧).
PS:提高抽象层次,提升思维这种话不能太信,都是普通人,天天说这话的人,首先想的应该是来割”认知”的韭菜。

我们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型,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人类向机器异化。现实感官世界让渡到概念世界。把知识用语言组织起来,教授给普通人,让普通人变成专业领域人才扩大生产,这个过程伴随着人的异化和痛苦成长。是不是大部分人就不适合这个培养过程?

如果扩展一点来想未来,现在容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有几个是没有被高度形式化定义的?未来社会需不需要这么多专业人才?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的人就没有需求,替代了人的成本也消灭了人的需求,如果社会需求大萎缩,提升的效率价值也会闲置,会更改关于需求的定义还是找到新的坑位?(需求是什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