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经常做慈善义工类的活动,这次碰巧给老人新年礼包红包派发缺人,就拉我去看看。想着没有参加过这类社会活动,去看看是怎么回事,纯粹好奇跟着瞅瞅。地方在北部,从来没去过,也当着拓展下活动半径。
去之前沟通了解到,任务很简单就是把礼包从养老院分发到各个HDB的老人手中。分为两种角色,一个司机配两个分发,根据给的地址清单开车过去交到老人手中。礼包一般是燕麦、饼干等食物,红包是10块(这部分是政府的钱),礼包比较重,家里没人放在门口也行,现金则是交到手中,签字拍照记录。
由于我们组的司机临时取消,我从9转到4组,跟着一家子一起做(夫妻加上小学的小孩,另一个2岁),太久没跟小朋友一起聊天了,猛然发现小学生思维非常敏捷,动作迅速,记忆清晰,看来是自己变菜了😄
每个车送12个礼包,我们分配的地址集中在一个区域,所以跑一趟并没有多辛苦,反而是看到许多身体欠佳的老人生活质量很低,勉勉强强可以自理,步履蹒跚,口齿不清,耳背眼花,屋子里晦暗不明乱糟糟的。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另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一些有知识的还在自己用电脑浏览,屋子整洁明亮,非常有礼貌,体面人。
我本身还算比较养生,不过现在还算年轻,知道身体的重要性但没有这么强烈感知一次,联想一下,瞬间点燃了自己更加保持健康的动力和督促父母身边人保持健康的意愿。
这个听起来简单的任务,实际上也需要考虑很多问题
- 老人不在家
- 老人看不清
- 老人不会签字
- 防范志愿者私吞
- 怎么集中派送每个分组不倒腾
- 如果在同一栋楼,三个人分别行动提升效率
- 拍照验证门牌号不方便,组织者也不易校验
- 报名人在报名时候怎么确定自己是否成功以及临时变更/惩罚
- 交代的简单任务给每个分组明确讲清了么
- 一次20组,加上家庭成员小100人同时聚集,任务告知效率不高
……
养老院,在不使用政府资金情况下组织社会力量完成一次规模性的任务,也非常不容易,中间我挑骨头的问题可以再思考提升一下。
社会志愿者有部分是常来的,一部分也是被政府推荐信等一些隐形的福利所吸引。
信任成本比较低,默认没有偷奸耍滑。每个人登记时候都是自己填写,没有校验核实环节,放心把礼包让你派发(也可以理解成地方小,定位你也很容易,没必要浪费成本,批量大规模搞鬼才值得提高核实)
人员涵盖各个年龄段,50岁左右中年人最多,带小孩不少,年轻人零零散散。可以理解年轻人平时上班非常社畜,已经耗尽心力动弹不得。我更关注中年人和小孩。
观察下身边的50-65这部分人群,要么职场社会已经天花板,要么混日子等退休,这部分人普遍欲望褪去,不求挣大钱,时间充分,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缺乏存在感,想做事但没有什么平台和机会。因此社会营造一种轻松公平的公益事业七分,可以让他们为自己所在的社区贡献一份力量,发挥退休前的余热,未尝不是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小孩子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有部分家长观念是闲暇要么补习班要么兴趣班,但还是有父母放心鼓励让孩子参与其中,共同为社区为弱势群体做事。小孩子比较小,对于社会社会共同体这类概念还难有清晰的认识,但是通过活动的过程,渗入互助互利,助人情结这些朴素理念,培养同理心,认可自己是社会的一员等一系列人格社会化教育。
降低社会运转成本,公民共治,培育协调组织力。如果是企业配送的商业行为,短时间内这么多人,设备组织,物资的调度,花费成本绝对不低,如果让政府来做,成本会更高。政府保持一定边界,部分社会治理功能由社会组织补充完成,形成一个社会共治的状态,各类问题不是被大包大揽,居民也不会不闻不问,人们认可自己是社会一份子,在自组织的过程中培育民间动员组织力,建立邻里社区间的互信,至少社区戾气不会太大,社会会稳固一些。(这段可能有点拔高过头了,不认可的就当作我的一个期望吧)
总之,希望自己和家人朋友加强锻炼,注重保养,保持健康,邻里和睦,目的是健康快乐度过宝贵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