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你好hoddidate

疫情三年眼看就要烟消云散了,压抑太久的旅行终于在新的一年排上了,此次目的地是心心念已久的 北海道(hokkaido)

此次行程有12天,如果仔细写每一部分就拖得太久了,还是注重记录整体安排以及写一些有趣的见闻和想法。

气候

电影中冬天的北海道总是漫天飘雪,白色浪漫覆盖目之所及。打开地图看看经纬度,平行划过去竟和哈尔滨相差无几。

绝对气温并没有很低,实际上跟北京很接近(0–-10之间),但是风相对小不少,体感温度没有北京冷,和户外可待时间比北京长很多。

下雪非常频繁,又大又密集,密集时候会,一天之内暴雪与晴天会转化多次,地上的落雪永远清不干净,看不清车道线,步行打滑要很小心

鞋子需要厚底高腰加绒,因为雪非常大且一直下,一脚下去到脚踝比比皆是,如果不是高腰很容易进雪,而且脚一直在雪和冰上,需要格外重视保暖。

交通

  • 北海道周边旅行,直接去租车即可,不要犹豫。景点之间比较远,天寒地冻你找车太费劲,公共交通间隔也非常长,满天飞雪等车真等到白了头,同时时间也很受限,冬天的北海道很多地方下午4点半就关门了,如果采用公共交通会浪费很多时间。
  • 北海道去东京就坐飞机,东京市区就西瓜卡,非常方便。

行程

  • 3天札幌小樽(景点:头大佛/朝里海线/天狗山/温泉)
  • 2天二世古滑雪(关键词:绝美/绝妙/绝响)
  • 2天函馆洞爷湖(关键词:放空/倾听/静心)
  • 3天东京(景点:东京博物馆/浅草寺/shopping)

美食推荐

  • 汤咖喱,北海道特色,也是最让我品尝不一样味道的美食,满星推荐
  • 扎啤,每家店都很有特色,满口麦香味,每家店都扎啤都值得一试
  • 帝王蟹,和吃馒头一样大块,鲜甜,不惊艳。
  • 海鲜,美味,但是我并没有经常想,可能还是中国胃,凉的吃不来~

有趣的点

  • 电话导航
    • 大家在国内导航去一个地方,基本上都是输入文字然后定位过去,在新加坡邮编定位也用的很多精准定位,但是在日本车载导航竟然是电话导航!你想去一个地方,搜索到他的电话,输入电话导航过去,这个和电话耦合的思路出乎了全车程序员的思维,日本人电话号码的重视类似十年前我们对于qq号么?这么硬的编码方式可能是日本停滞多年,变化迟缓的一个侧影?(偏负面不理解看法)
  • 一切产品标准化,皆可自助,一天只会一句“阿里嘎多”就行
    • 日本应该是我最早听到老龄化国家,甚至我以前把老龄化这个概念等同于日本。基于这个原因,想一想都知道密集劳动力行业/产业的匮乏。在北海道这个地广人稀的地方更是如此,自动贩卖机遍布大街小巷,便利店不只是便利店,也承担了速食便当/打印/ATM/报刊的功能。高速服务区可以一个人没有,基本没有称斤都是独立包装,加油站纸币找零都是机器。(偏正面国内未来发展方向,社区基层服务的融合打通)
  • 独门独院风格各异,构建日式特有风格
    • 得益于日本的小街区,私人地块零散基本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盖房,出门就是大街,即便在东京,只看到一次大排长龙(火灾)。房屋尖顶平顶,门前有柱无柱,房门左开右开,颜色或深或浅。差异化的房屋连起来整体看反而不杂乱美感更强,烟火气浓厚。对比国内风格一致连片的小区楼房,局部规规整整,整体看却是复制粘贴毫无生气,呆板沉闷。(正面看法,但是国内这个现阶段看不可能)

透过博物馆的一些感受

我们在东京花了一天时间去参观东京博物馆,虽然我不懂建筑,但是一打眼就看出来是唐宋风格,屋檐上翘,气势恢弘,国内的飞禽走兽换成了日本的神兽。略过具体展品,谈谈感受。

本土文化匮乏,外来文明影响融合为主。追溯考古文物,和同时期其他文明相比,低劣粗糙,有些甚至,落后一代,一些较为精美的文物则有中华文明的样子,更像进口遗留。 细数划分的各个时代都是改良的影子。

文明跨越发展,上古遗留文化新颖改良。直到唐宋,能看到一个明显跃升,审美方面从绘画和器皿可窥,同时把远古萨满图腾多神的文化保留了下来,并以唐宋风再创作,别具特色,自成风格。鬼怪圆润后,褪去了一些威严,增加了少许可爱。 

心态略显小气,岛国文化美学格局不大。文化考究和载体太多了,每一种都能有鲜活的一面,我前面考古绘画看的仔细,后面器皿冶金佛教就累了看的草率就不乱讲了。看了几幅绘画,能放在这的基本可以对标清明上河,富春山居这种级别吧,图中人物卡通化(能追溯这么久),山水间隔留白巨多,悬崖万仞没有让我感受到陡峭危险,山峰没有看到巍峨连绵,人物更不能用栩栩如生来形容。有一副画竟然是绘制当时的驿道,,,, 

西方文化冲击,但是儒家内核仍为主导。 现代日本广为传播的文化独具特色,即非传统东方文化也非西方文化,但是探究博物馆,还是能感受到深深地中华文化印在其中,已经和本土深度融合内化,真要探究唐宋文化,日本看上去还真比中国保留更好,崖山之后无中华这种话也有几分道理。近代西方的冲击对于日本社会的审美冲击并非全方位的取代,文化/审美/精神内核我感觉并不大,独有性依然十分鲜明辨识度也高,至于摩天大楼,高铁汽车这些,我更喜欢说是现代化而不是西方化。(至少我对于中文语境里讲明治维新不顾一切的全盘西化这个理解,不顾一切还没有中国改开不管不顾的强)

安静严守规矩,注重传承。电车/地铁哪里都是有秩序的人群,黑色大衣,黑色皮鞋,行色匆匆是一眼过去上班族的形象。日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比较好,佛教的一些理念也深入民族文化的灵魂,由于禅宗的影响,日本的建筑,绘画,文学,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见性成佛”的内涵,喜欢用简单的东西去展现深远的含义,讲究一个“悟”字,在于意,而不在于形。讲究“少即是多”,“冲淡平和”,“高质量”,“少装饰,多功能”。在心态上追求满足,在有限中体现无限,尽量从简而入。万世一系的天皇有多注重传承自不必多说,但是参观博物馆,唐宋之后的每件作品都能归到某个匠人手中,后面的作品还会注明师承何方,注重传承自然注重荣誉,匠人精神大抵也和此相关。

最后

开博第一篇文章,拖延症一周才写完,真正把想法写成型需要的功夫真和预期差距非常大,希望新年能够坚持记录。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看到这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